近日,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京举行。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分别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签约,将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开展密切合作。
那么,“卓越工程师”究竟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此次国际签约的六所“双一流” 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域又各自具备哪些独特优势?赶紧一探究竟!
“卓越工程师”的概念,源于我国聚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共61所,第二批共133所高校,第三批共433个本科专业、12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2018年,该计划升级为2.0版本,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动培养模式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转变。
学校推动校企联合共建共育,自2010年起,通过“3+1”“3+1+2”等产学联合项目,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工程背景深、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型人才。通过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深化产教、科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构建校内外、课内外、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践平台。共建校企双导师队伍,鼓励校内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同时选聘企业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生产实习、前沿讲座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形成校企双方“共建、共育”,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管、共享、共赢”的机制。
学校2025年推出工科试验班(卓越计划班),面向工程智能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该班实施“2+1+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AI+X”与“X+AI”融通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工程思维、学科交叉与实践、AI创新能力、国际胜任力”综合特质,构建覆盖“共性基础-领域基础-专业教育-产业实践”的全链条培养路径,重塑凸显“AI赋能、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AI本体专业和新工科专业优势互补共融,形成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方向独特教学资源,尽享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的顶级产业界资源和深厚国际化底蕴。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持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创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校企创新中心+校企创新发展研究院”四位一体的高质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矩阵。通过加强建设以“校内首席专家+行业产业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团队,校企共同指导工程硕博士深度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共同践行“凝练真课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的实践创新育人理念。学校还在全国首创工程硕博士“三证毕业”新模式(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可同时取得学历、学位和职称证书),畅通工程硕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学校构建“专业教育,跨界实践”“知行交替,循环递进”“理工交叉,本研贯通”“学科交叉,项目驱动”4种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实行“项目制教学”,以学科交叉、高挑战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驱动、学业创业同步为特色,建立了数学、科学、工程、设计和通识深度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采取项目制学习模式,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实施师资互聘计划,实现企业领军人才到高校兼职任教、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双向流动,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院副院长,选聘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组建“双导师库”,强化工程实践与学术创新的协同引领。
学校立足于特色鲜明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学科体系,联合行业重点企业,形成“新能源+”“人工智能+”及相关交叉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学院融合中南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理事会企业单位优势产业资源,建设高校自建、校企共建、政府共建的工程师技术中心,有效汇聚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将科研攻关与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有机融合,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在真实工程环境中研究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形成校企协同的“全链条设计、全要素配置、全过程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学校全面推进“四共”“四通”机制: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建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校企导师组和类企业级的工程师技术中心,实行一生一组、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深化工程硕博士评价标准改革,着力实现办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三个根本转变”,打造工程教育改革和产教联合培养的“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