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在新高考迷雾中跌撞前行

2019-04-19 17:13:32    点击:5134


改革虽已近五年,但全国高中仍在逐步摸索适用于“6选3”的具体执行方案。

方案的每一次完善,起推动作用的都是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爆发。因此,我们将在本文中,重点讨论新高考政策在不同批次省份落地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师资需求波动大、硬件设施匮乏

浙江作为第一批新高考的试点省份,其省内学校目前仍难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全国所有省份,未来面对改革时都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如果不稳定,学生学习没法进行,甚至会出现知识断层。

对此,杭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对我们表示,对校方而言问题最大的就是师资需求的不稳定性,“所有7选3科目的教师(浙江地区多一门技术),每年的十一月和四月会特别忙”。因为教师可能同时要带学考(学业考试)班和选考(7选3)班两种班型,学生的层次和考试目的完全不同;并且由于学生走班,学校很难安排教师代课。

“教师被闲置还好说,对学校而言最麻烦的是师资不足”,该受访者表示,此时学校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寻找代课教师。“因为学校编制一旦招满,教育局就不会再给编制”,出现该问题时,学校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找与公立校有合作的私立学校教师;二是找高校师范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这种一般是教高一”。

该受访者表示,“这些代课老师没有编制和福利,工资是按代课费计算”。另外学校也会考虑人员成本,招来的代课教师数量有限,“每个正职教师的工作量基本都会到临界点”。而且,代课老师对学校而言较难招募,“据我所知,需要大家一起发挥力量去寻找。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都会去找”。

其次,学校还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就是硬件设施的缺乏。“3+7选3”的排课安排共有35种组合模式,这对学校的教室数量有很高要求。”“不仅师资不足,且场地安排都成问题,所以现在浙江不少县区都采用固定套餐的模式”,她指出。

相比于新高考政策已经实行、且师资力量较优的杭州,河北承德的一所公立校,则更可能是新高考第三批次省份学校的缩影。

该校的受访教师对我们指出,河北普通公立高中的师资力量大多达不到“6选3”的要求。“河北大部分学校,一个年级十二三个班、一千人左右。这种规模的学校老师数量有限、能排出的套餐数量必然有限,比方说我们学校就只开了四种组合”,他说道。

因此,如果学生选择的组合在整个年级都是“少数派”的话,学校不会开相应套餐,给学生做工作让他们选择其他组合;如果选择某一组合的学生数量过多,“我们也会劝学生转其他组合,实在没办法就只能从别的年级调教师来兼职”。至于外聘教师过来救急,该受访者表示,“公立学校普遍可用资金有限,很难负担外聘教师的成本”。

教师:工作强度大增、教师编制体系急需完善

新高考政策落地后,对教师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强度大,且任课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过强。

来自杭州的受访者对我们表示,除了上文提到的“学考班/选考班”问题,教师需跨层次授课、教学变动性大外;教师的教学安排是“走班”模式,学生选了科目走班,这对走班排课系统的考验很大。教师如果临时有事或生病,很难协调其他老师代课,“名副其实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难动”。

其次,这种走班排课的模式,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班主任也是任课老师,要教一天不同班级的课;自己班的学生也要走班一天上课,只有一天结束后班主任和学生才能一起回到行政班,相处时间过短,学生就很难管理”,该受访者指出。

另外,廊坊一所高中的受访教师则指出,改革后教师编制上存在明显问题。如果某一科/几科的教师配不齐,学校就要想办法招募教师。“但公立校受限于教育局安排的编制,新招的教师无法安排事业编,只能用劳务派遣的方式。”

“这两年选课学生多的科目需要招募教师,过两年风向一转选的学生少了还得把招来的教师裁掉”,在他看来,但凡有能力的教师,都不愿做以劳务派遣形式入校的教师。赚得少、被裁的风险又高,这直接导致临时师资相当不稳定,“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学校落实时没人愿管,尤其是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山东潍坊一重点高中的受访者,同样提到了教师编制的问题。据其观察山东公立校已有的教师,同样不存在因选课学生数量少而裁岗的情况;但也很难出现增加编制的情况。所以如果某一年份选某一科的学生特别多,对应科目教师数量不足时“只能多教几个班,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外聘”。并且山东与河北相似,外聘教师没有编制和福利待遇。“既然选择接受外聘,那他肯定没有更好的选择”,她说道。

据其了解,外聘的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但还有一部分是家庭地址跟公立校更近的私立学校教师。尤其是自己执教的科目在私立校选课学生数量很少的这一批,“如果教得好,公立校一旦扩编,他们也有机会留下来”。

学生:学考难度骤增、兴趣与实用的冲突、选择的迷茫

新高考政策落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高中学生。但不同批次执行省份的高中生,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

对于第一批执行的浙江省而言,除“7选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难度外,浙江地区考生首先要面对的,却是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不逊色于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

“目前各高校通过‘三位一体’提前招生的数量明显上升,不少学校对在学考中拿了多少个A有明确要求,只有达到才会给学生‘三位一体’的报名资格”,因此目前浙江的高中对学考的要求明显严格起来。“尤其是最近两届学生,学考若无挂科就不允许参加第二次考试,杜绝刷A的可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态要求十分严格”,来自浙江的受访者说道。

其次,在该受访者看来,目前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一部分是盲从,一部分则受限于成绩和个人能力”,学生可选择的组合,最终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学习成绩。“哪门成绩好就选哪门,这其实和新高考政策落地前,学生选文理的角度差不多。”

最后,若学生所选的课程组合所在学校的确难以提供的话,还是要服从学校的意愿。

“毕竟如果真的开课了,选某一组合的学生只有3-5人,和选某一组合的学生有几百人相比;同一科老师,在两个组合的学生身上所耗费的精力肯定不同”。因此“少数派”就可能需花费漫长时间自学,所以学校也会劝学生做调整。

如果学生非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甚至到了需要转学、去一个其选择的组合受重视的高中读书的地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很难操作的转学机制。“在杭州很难调整学籍,转学一事甚至对未来的高考影响会很大”,她说道。

对于第二批次的山东省而言,考生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如何与所在学校的强势学科相匹配——必须要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和学校的强势学科中作出权衡。

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表示,“6选3”中的“3”在山东高考中是按全省考生名次计算最终分值,而非学生的实际分数;“例如一个学校物理、历史是强势学科,那么学生选这两科在高考时与全省考生竞争时就有优势”。但如果不是该校的强势学科,那么在学校里考得再好,在全省的排名也可能不占优,“这是影响学生选课的关键因素”。

另外,该受访者也指出了与浙江省高中相似的问题——比如学生最终要服从学校的意愿,人数过少的班肯定不可能安排特别好的教师,“肯定是优先保证某一组合选择人数够多的获得优质师资”;转学同样难以操作,“学籍能转过去还好,转不过去选择借读的话,别的学校也不会把其当‘亲’学生培养。问题在于学籍基本没法转,大多还是借读”。

最后,该受访者指出,“虽然改革的好处是学生更有机会自由发展,但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文理科更利于孩子实际考学”。因为高一入校就要按组合分班,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该选哪些课。“高考对他们人生发展的意义,他们还理解不了。因此的确存在哪一科简单就选哪一科的情况”,据其观察大城市的孩子还好一点,三四线城市的学生还是要以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为主。

对于第三批次的河北和辽宁而言,学生则更多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者在与我们沟通时表示,除了选课不适配、转学难操作外,“学生现在并不知道该怎么选课”。在他看来,目前虽然说是学生自主选择,“但大部分还是老师安排、做工作”。学生真正自己想学哪门就能学哪门的情况不现实,“师资跟不上,学生根本没有那么多选择权”。

甚至在来自廊坊的受访者看来,“最麻烦的是学生本身就逃避选课”。据其观察,自己所在的高中有不少高一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管得稍多,就明言不会选他的课”。这直接导致高一不少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未来他们总要高考,届时选完课为了高考会更加疲于奔命,完全没有长期规划”。

辽宁大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则对蓝鲸教育指出,“这一届高一马上就要学考了,但具体的课程组合安排却没有下来通知”。之前高二分文理,现在如何分班完全没头绪。“新高考改革在各地的反响很多,但学校没办法提前做出相应安排,因为细化政策都没确定”。

且该受访者发现,目前与新高考对应的新课改教材,跟文理时代的有不少差别,“因为细化政策的通知还没下来,我们目前只能保守授课;拿着旧教材,增加一些新课改内容,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在她看来,“细化政策最晚高一下结束时也得拿出来,否则高二都不知道如何分班”。

据其观察,“6选3”和“分文理”相比,的确有合理之处,“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和减轻学生负担是肯定的”。但实际上观察其他省市的执行后她发现,“上了大学问题却会显现”。

“比方说一个学生选了物理、历史和生物,高考考上了某大学的物理系。但学了一阵子不想学了、想转化学;高中开始就没学过化学,如何转系”,她说道,“大学的专业选择没有跟上高中的调整。比方说高中学物理和历史,大学也应有物理系和历史系的双向选择”。

但问题在于目前大学并没有相应政策,“原来理科生考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专业都可以选,如果‘6选3’从高一开始执行,那么原来没选过的,大学再学基本不可能”。

家长:对家长的素质要求过高、出现“家长考生”

新高考政策落地,家长遇到的问题比较纯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第一,家长需要对细化政策有非常深的理解,这对家长的素质有很高要求。例如来自杭州的受访者指出,“家长一要持续关注教育局给出的信息,二要持续关注高校给出的招生信息,并要作出正确解读”。因为“6选3”给出的选择路径数量远超过文理分科,“选择多了,对政策理解不如专业人士的家长必然会更困惑”,因此家长需耗费大量精力去适应“6选3”所带来的变化。

而这还是已经历过“6选3”的浙江家长所遇到的难题。对于第二批、第三批的试点省份考生家长而言,基本是“两眼一抹黑”。

例如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就表示,“大部分家长都不明白分科组合意味着什么,基本上就是老师怎么引导,家长就怎么执行;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才较懂政策的内涵”。而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教师,基本与其持相同观点。

第二点则颇具戏剧性:“6选3”催生了一批“家长考生”。山东潍坊的受访教师指出,据其了解在“6选3”的“3”是按照全省排名计算考生科目分数后,第一批试点地区出现很多家长报名参加高考。

“原因很简单,比方说全省考物理的学生有1000名,一个学生排在900多位,那他按全省名次计算分数就会很差。但这时候出现1000名家长参加高考报了物理这一科,家长为了孩子肯定会往差里考,那么2000名物理考生,那个排900多位的学生在全省就成了中等生”,她分析道。实际上,这一批家长是拿自己的成绩做“分母”,“曲线提高”孩子们的成绩。




怎样快速了解一所高校的情况?家长可以从这8个方面考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高频常考经典题+答题模板!
这些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王牌专业却挤破头!你知道几个?
高考生物常见的六大知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