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强基计划的政策和趋势解读

2024-01-26 13:52:06    点击:1450


2024年,“强基计划”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强基计划前几年经历了哪些政策变革,又释放了哪些新信号呢?

1、报名热度逐渐稳定



强基计划2023年报名人次约88万人次(其中包括了同一个人报名后取消,再报名的情况,所以实际报名人数应该还要低一些),在2022年经历187万+到86万+的腰斩后,2023年有所上涨,不过可以看出,大家对强基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少存在盲目跟风等情况,大家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低年级的考生家长更有充足的时间了解,确认学业规划方向。

序号

2023强基高校

2023

报名人次

相比去年增减

2022

报名人次

2021

报名人次

1

北京大学

42553

-2279

44832

82990

2

武汉大学

39539

5743

33796

66371

3

四川大学

37846

-211

38057

71342

4

中山大学

37225

3548

33677

75360

5

清华大学

37009

-7111

44120

30227

6

浙江大学

35277

1324

33953

81669

7

复旦大学

31983

4669

27314

78032

8

南京大学

31053

-2052

33105

81642

9

上海交通大学

29380

2271

27109

59279

10

南开大学

29366

-3069

32435

47571

11

厦门大学

29257

-3320

32577

76098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28841

9795

19046

41618

13

山东大学

28692

-1575

30267

70938

14

华中科技大学

28065

-4638

32703

95467

15

北京理工大学

27211

497

26714

42613

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5232

4952

20280

51364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3912

2225

21687

52739

18

西安交通大学

23366

-3498

26864

61365

19

中南大学

22954

851

22103

47899

20

同济大学

22563

-2029

24592

46809

21

华南理工大学

20851

4630

16221

49521

22

北京师范大学

20615

4587

16028

43788

23

西北工业大学

20389

436

19953

25933

24

兰州大学

19908

-2609

22517

51004

25

重庆大学

19649

4877

14772

38133

26

东南大学

19469

3564

15905

52137

27

中国人民大学

18644

-1201

19845

46621

28

天津大学

17574

4272

13302

38744

29

华东师范大学

12765

-2545

15310

42287

30

中国农业大学

12379

1956

10423

23253

31

电子科技大学

11697

47

11650

28652

32

东北大学

10706

-3006

13712

33

大连理工大学

10701

-2512

13213

33384

34

吉林大学

10632

-3024

13656

36653

35

国防科技大学

9508

450

9058

18080

36

湖南大学

9215

33

9182

37

中央民族大学

8771

154

8617

14645

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965

-260

8225

39

中国海洋大学

7809

331

7478

23981


合计

880571

15654

864917

1873318


(1)从报名人次看,北大热度最高,报名人次达4万人次以上。川大、武大、中山、清华、浙大热度紧随其后,约在3.5万人次以上。

(2)23年相比22年报名人次增加 TOP10高校

①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加9795人次;
②武汉大学,增加5743人次;
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加4952人次;
④重庆大学,增加4877人次;
⑤复旦大学,增加4669人次;
⑥华南理工大学,增加4630人次;
⑦北京师范大学,增加4587人次;
⑧天津大学,增加4272人次;
⑨东南大学,增加3564人次;
⑩中山大学,增.加3548人次。

2、交叉学科与强势学科均有所增加



2022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加入“强基计划”,使该计划涉及的高校由36所扩充为39所。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高校数量没变,理工类基础学科仍占学科分布的“大头”,交叉学科与强势学科均有所增加。

部分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原有的基础学科上增加了新型交叉学科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例如,北京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今年新增了天体生物学培养方向,全方位服务“航天强国”国家战略需求。

也有高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强化高精尖“王牌”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航天材料类和航天机械类专业;草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兰州大学,将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专业纳入了“强基计划”;大连理工大学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育种科学两个专业招生,“更加注重生物和育种专业基础知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基本科研素养与技能等方面培养,本科培养阶段不再进行专业分流。”

从招生专业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考古、汉语言、哲学等基础学科仍然是“强基计划”的主流学科,2022年开始,部分高校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和强势学科,这一趋势2023更加明显。不难预测,优势学科势必会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名,选拔录取竞争压力大。而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未来高校也会不断扩大优势学科领域实力,更多关键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会加入强基计划招生。

3、以校测合格作为录取条件,考核时间提前



2023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基计划”高校进一步优化招生程序,提高选拔质量。

(1)多校设置校测合格线

与2022相比,2023“强基计划”选拔标准更加严格。四川大学增加了笔试合格线,合格线为笔试成绩满分的60%,笔试成绩未达到该校划定的合格线的考生不予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也设置了校测合格线作为录取前置条件。中国科技大学根据校测笔试成绩,划定全国统一合格分数线,未达到合格分数线的考生不再参与后续选拔。同时,对于在五大学科竞赛取得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高素质考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样提出了参加笔试考核的要求。结合强基校测难度,这一要求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2023年更多高校加入校测合格线的行列,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主流。低年级规划除高考成绩外更应重视校测备考规划。

(2)8所高校校测采取“复交南模式”

在招录流程上,一些高校一改以往按照高考成绩入围校测的方式,将校测时间提前至高考出分前。这些高校的复试入围分数线根据初试成绩划定,入围比例不等,高考出分后,按照高考分数和学校测试的综合分数直接录取。2022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采用了这一模式;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也加入了“复交南模式”。

(3)加权成绩入围,突出核心学科

在优化考察方式上,各校采取了不同方式,一些高校对笔面试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与优化。

例如,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校测阶段取消了笔试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则在校测阶段增设了笔试环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校测笔面试分值的比例作出调整。

不过,从总体来看,笔面试仍然是校测的主要方式,理工科类的专业越来越强调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的作用,学生入围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有新变动。从2022开始,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核心科目成绩按照1.2至1.5系数进行加权赋分,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加权高考成绩入围,数学、物理等核心学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此外,尽管体育测试结果不计入校测成绩,但体测成绩今年依然是“强基计划”录取的重要依据。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明确规定,体质测试不及格的考生将不予录取。

4、多校入围比例调整



2023年,部分高校入围比例进行一定调整,主要以缩减为主,其中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由6倍缩减至3-5倍不等;南京大学由4倍缩减至3倍;仅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入围比例有所升高。

学校

2023

2022

2021

清华大学

6

6

6

北京大学

6

6

6

北京理工大学

4

4

4

中国海洋大学

4

4

4

华南理工大学

6

6

6

湖南大学

6

6


重庆大学

5 

6

6

兰州大学

6

6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5


东北大学

6

6


西北工业大学

4

4

4

山东大学

5

5

6

武汉大学

5

5

5

中山大学

6

6

6

中国农业大学

5倍 

6

6

东南大学

6

6

6

大连理工大学

4

4

4

厦门大学

6

6

6

国防科技大学

3

3

3

南开大学

6

6

6

天津大学

5

5

6

吉林大学

6 

4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4

4

四川大学

6

6

6

电子科技大学

5

5

5

中央民族大学

6

6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5

5

华中科技大学

6

6

6

西安交通大学

5倍 

4

5

复旦大学

3倍 

6

6

同济大学

4

4

5

中南大学

5

5

5

浙江大学

5

5

5

北京师范大学

5

5

5

上海交通大学

5

6

6

中国人民大学

5

5

5

华东师范大学

4

4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5

5

南京大学

3倍 

4

6

 

入围比例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入围分数线,考生报考时需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类比统招线低5-30分左右,考生家长择校时可参照往年入围线和统招一批线数据做分析,但也应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面以北京大学为例进行说明,但需要注意北京大学竞争激烈,其他学校由于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可能入围分数与统招分数相差更大。

2023年北京大学强基入围分数线与统招线

省份

强基入围

统招线

差值

贵州

673

702

29

上海

598

620

22

黑龙江

656

675

19

吉林

655

674

19

浙江

686

703

17

辽宁

683

699

16

北京

669

684

15

河北

674

688

14

湖北

680

693

13

湖南

672

685

13

江西

675

688

13

安徽

678

690

12

甘肃

653

665

12

广东

684

694

10

山西

669

679

10

四川

689

698

9

山东

681

689

8

天津

691

699

8

福建

685

691

6

河南

692

696

4

平均值

13.45

注:由于收集到的文史类、医学类数据较少,这里展示理科/综合数据

 

5、动态进出机制,形成人才选拔培养闭环



“强基计划”是招生和培养联动的人才计划,招生只是起点。‘强基计划’不仅应严格限定招生专业与入选资格,而且还详细规定入选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反馈机制,从招生到培养、从入口到出口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统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闭环。”

从“强基计划”各试点高校发布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与计划实施初期相比,高校对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更为细致,提出的一系列培养举措也更为具体。
高校普遍对“强基计划”学生给予了一定资源倾斜,为其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并通过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强化招生培养联动。华东师范大学设置了包含全英文课程、荣誉课程等在内的更具挑战性的培养方案,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申请定制;北京大学实施“1+X”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
“强基计划”进入第四个年头,也意味着第一年招录的强基生们面临学段转换的问题。目前,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采取“3+1+X”的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为3年的本科培养阶段,“1”为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N”为所在学科的博士或硕士学习年限。

针对硕博专业分流方向,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强基计划”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除了可以选择在本学科方向继续深造,还可以转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强基计划的政策和趋势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