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致命误区:只盯 “冷热”,忽略这 3 点耽误孩子前程!

2025-11-20    4654次浏览


大学和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业走向与职业路径,绝对不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盲目追逐潮流。家长得先把志愿填报的基础常识摸透,还要清楚专业没有绝对的 “热门” 与 “冷门”,得读懂它的领域属性、相对差异和周期变化。

从“选拔录取—学生培养—职业发展”全链条的视角来看,选择哪所大学就读,关系着孩子的学缘结构、未来深造的空间以及就业的去向。选大学之前,要看其历史厚度、发展速度、师资高度、科研深度等要素。而选“专业”本身是一件极其“专业”的事情。

专业的领域性


在13个学科门类中,体量最大的要数“工学”,其热度多年来也一直较高,从传统的机械、电气、土木、化工,到近几年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都属于工学的范畴。它下设32个专业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培养的是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工程师群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社会对高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需求侧的变化,必然反馈到大学的人才培养供给侧。


近年来,新工科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新工科的核心要义是“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和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既要设置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改造升级传统的工科专业,还要进行专业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也是当下很多家长和学生高度关注的专业方向之一。

专业的相对性


从学科门类对比来看,工学是这几年考生和家长较为青睐的领域,但在工学学科门类内部,各专业类之间也不平衡。


电类专业近几年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受到追捧,传统的机械类、土建类、化材类专业则相对偏冷。实际上,生物、化工、环境、材料类专业可以说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属于长线专业,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不仅教学科研水平高,且学生深造发展好,不但不是“天坑专业”,反而是“天宫专业”。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必须及时纠正这种偏差,否则很容易造成人才断层,对学科专业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的供给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专业的周期性


眼下人工智能是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其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起落,近几年才又热了起来,与之相关的电类专业也受到追捧。

这种“热”与前几年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0—2012年期间,社会对其认知是一个偏工具意义的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非常少,甚至某高校一个年级一个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占90%以上,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满意度低,但学生的就业率高、起薪高,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学生才发现自己上了一个性价比超高的专业。现在的“热”与彼时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专业的内核其实并没有变。


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要坚持兴趣导向、需求牵引、发展眼光。坚持兴趣导向,就是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需求牵引,就是要洞察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坚持发展眼光,就是得有战略定力,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不被一时的所谓“冷”或“热”所迷惑,要在国家战略与个人兴趣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我”中实现个人“小我”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