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怎么建

2018-08-29 17:22:08    点击:5608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我国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呈现良好态势,但调研也发现,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加强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

  《指导意见》要求,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人才。

  在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在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方面,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还要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双一流”建设,如何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记者 张 烁)


就业对口率超高的10大文科专业,你知道吗?
知道吗?高考“刷错题”比题海战术更高效
名气不太大却在行业内位居顶尖!这6所高校考上就值了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常考四大词性高频词汇总,记住了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