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同一刻,975万人走进高考考场,备受关注。但在绝大多数地方,高考其实都是在安安静静、波澜不惊中进行的——不光毗邻考场的区域挂着“保持安静”的提示,就连考生和家长们的神态与心情,也是安静平和的。
对于高考,我们已有了平常心。但今年的高考,又有些“不平常”。这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之后的第四十一回考试,也是高考全面改革的转折前期。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更能看清2018年高考有什么“与众不同”。
40年里,高考科目、分数、内容、命题难度、答卷形式、免试或推荐加分政策等,其实一直在调整。说改革论变化,可以数出一长串,而最根本的,是一个关键字:选!从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到学会作出理性选择、自我表达;从简单的是非判断,到深入的问题探讨;从“考啥学啥”,到“学啥考啥”;从人生前18年只有“考大学”一个目标,到学会遵从内心、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专业与职业……
在率先展开新高考试点的上海和浙江,高考之“选”更为明显:从固定科目的“3+1”高考变成高考加学业水平考“3+3”,没有文理分科限制,得学会选择考试科目;选科不同,每人一张课程表,像大学一样“走班”学习,得学会自主安排日程和分配精力;上海新高考招录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参加哪些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也需要选择。
高考改革的“一小步”,意味着素质教育的“一大步”。新的技术浪潮正在重构全球版图,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选拔、培养都有了新标准、新趋向。始于沪浙的高考改革已在扩大试点,全国推广也已紧锣密鼓,定下了期限、提上了日程。学会面对不再“一考定终身”“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埋头刷题是真经”的高考变化,学会自主学习,留住鲜活个性,培育创新能力,才能更从容地回答未来的人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