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转去学医
近日,某医药类高校人文与管理学院对24名2025级新生拟转专业进行公示。
公示名单显示,24名学生的转专业第一志愿中,除7人选择英语,3人分别选择公共事业管理、生物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外,另有5人选择预防医学、3人生物医药数据科学、3人中药制药、3人护理学——而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5年)》中,这4个专业均属医学门类下的专业。
为何这所大学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就能转专业?文科专业能转医学专业是因为转专业时所有专业任选吗?
并不是!
根据该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学生转专业按照“限制类专业”“跨学院专业”“学院内专业”“新生调剂专业”分类实施。新生调剂专业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9月进行,限制类、跨学院、学院内转专业工作则一般安排在每年8月进行。新生调剂专业仅为当年广东省招生需要进行专业调剂录取的专业[限制类专业除外,而限制类专业含临床医学类专业(含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等)、口腔医学专业]。
此外,学校还规定:新生调剂专业要求高考文科考生不得申请转入只招收理科考生的专业。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生申请转专业,在符合首选科目要求的前提下,再选科目中至少有一门符合转入专业的选科要求。
以上公示名单中的24名大一新生,虽是在人文与管理学院就读人文社科类专业(如社会工作专业),但大多数学生并非“文科生”:24人中22人高考首选为物理,其中又有11人再选科目为生物、地理,6人化学、生物,4人生物、政治,1人化学、地理;高考首选科目为历史的2人中,再选科目分别为生物、政治和生物、地理。且在这24人中,14人为调剂录取。
可见,该校文理科类专业不能任意互转,以上14名大一新生能由文科专业转去医学专业是符合该校转专业规定的:属新生调剂专业、非限制类专业、首选及再选科目符合转入专业选科要求。
这也可见高考选科的重要性。
文科专业,可以转理工
不过,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松绑”,文科转理工科,也能实现了!
比如,复旦大学在今年5月举行的面向2025级本科生新生的教育教学改革3.0版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2025级本科生将推广实施院系内部自由选专业、跨院系自由转专业的政策。
兰州大学2025年转专业政策也再升级,一年级本科生可申请全校范围内转专业[不限制高考科类、不限制录取类型(强基计划、外语类保送生、护理学、艺术类、免费医学定向生、合作办学、身体受限专业除外)、不限制录取专业、不限制转出名额,自由申请。];二年级本科生可申请在学科相近学院间转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可申请所在学院内转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明确,转专业不设转出门槛,且可跨文理大类。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拥有转专业机会(上级部门或学校招生简章对转专业有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的特定群体除外)。学生可在春季学期自主提出转专业申请,由接收院(系)按转入标准进行公开考核,择优录取。2025年两校区共有500余名申请者实现了转专业的愿望。
同济大学2024年就明确,学生进校立即拥有1次机会,34个项目任选;大一有2次机会,包括类内专业确认1次,跨类专业确认1次;大二、大三分别有2次机会,每学期都可申请转专业。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学生享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近年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推行转专业宽松化,通过增加学生转专业申请次数、延长学生转专业的时间窗口、降低甚至取消转出门槛、扩大转入专业范围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度。
不过,考虑到录取渠道差异,对于少数艺术类、运动类、外语类保送生等专项招生,绝大部分高校基本不予转专业。
转完专业又不适应了怎么办?也有高校推出了“后悔药”。吉林大学在2024年增设转专业“适应期”,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的一个月内,如果无法适应,可以申请放弃,并转回原专业继续学习,同时不影响再次申请转专业,学生试错的机会更多了。
高考志愿填报,任需重视专业选择
高校放松了转专业的限制,那么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可以不用在意专业了吗?
也不是!
转入有门槛。虽然多数高校拥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转出无限制,但转入有考核,例如汕头大学对于转入门槛有一定要求,如上一年或三个学期的绩点、综合表现、面试考核等。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申请转入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办学条件测算出当年可以接收多少个学生转专业,并相应设置一些条件。
每个专业都有最大容量。大学各学院对于各专业的学习人数是有一定规划的,低转出门槛可能使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但转入专业可接收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很可能使热门专业的转专业竞争更激烈,从而不能让每个想转专业的同学都如愿以偿。
所转入专业也可能不合适。部分同学可能在转完专业之后发现新专业仍然不适合自己,甚至可能还不及自己之前的专业。
学习压力大。转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转不转、怎么转,都需要慎重考量和权衡。而且转入专业有考核,想转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学好当前专业的内容,也要了解想转入专业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达到考核要求,因此学习压力可能加大。
所以,还是要重视最初高考志愿填报时专业的选择,根据高考分数、自身情况、学校专业设置、将来就业意向等因素,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尽量降低将来后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