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
(1)单线结构
(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讽、引用等),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1)把握人物形象
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
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
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④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⑥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和间接(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例如《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
(2)答题模式
概括人物形象(如:××是一个外貌特征+品格、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注意分点答题,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结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内容作用:
A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B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比如《祝福》中的“我”。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容的作用。
贯穿情节始终的、着墨最多的、标题有所暗示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
(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
(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1)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2)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1.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
(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
(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对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的简单梳理就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
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注意】注意区分 “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
【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 叙事视角(即人称)
(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
(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
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3. 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关注、重视等)
(1)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
(2)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3)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
(4)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5)真实性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再加上主题和读者,即构成小说答题的五大要素。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制,大体要归溯到这五大答题点。
比如,安徽高考卷《蓑衣》第14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还可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现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2)情节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的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3)环境描写上,景物特点安谧温馨,与开篇的环境描写氛围一致,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4)思想内容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5)读者感受上,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1、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
1)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
2)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3)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2、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试《老樊的烦恼》)
答案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但小说正是通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是为了衬托周健。
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21年湖北八校联考卷《春风夜》)
1)以“春风夜”为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春风旅馆。
2)春风夜,本应是美满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明明是一对夫妻,而外在的一些因素却让他们的相会充满苦涩和悲哀,以“春风夜”为题,具有讽刺味道。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2020年重点中学质检卷《水润大泽》)
可从内容、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思考
1)手法巧妙。用“催眠曲”比喻湖水拍打船帮发出的声响,照应“打盹”“安然入梦”,生动贴切;水声哗哗,湖水干净,白鹭盘旋,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2)借景抒情。描写美丽景色,渲染安宁、温馨的氛围,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景美情真,意境深沉。
3)突出主旨。景色优美、静谧,令“我”赞叹可“安然入梦”,与前文生态遭到破坏,令黄老叹息的情形形成对比,肯定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可喜变化。(2019年博雅闻道衡水金卷《水润大泽》)
5、小说采用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处理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21年九师卷《画者的悲哀》)
1)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
2)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穿越到过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虚到实,虚实转化,内容及内涵都变得丰富。
3)虚实两相对比,小说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拟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集中地揭示了题旨。
6、“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2021年周考卷《最后的电波》)
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术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
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7、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1年衡中同卷三《戏》)
1)深化主题:由老邓到其他人,突出了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不是老邓一人对戏曲的眷念,而是广大戏迷对戏曲深深的留恋,从而使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为广泛。
2)补充作品的情节:通过他人的角度,补充交代了老邓独自唱戏的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角度更别致。
3)增添作品的亮色:以好多人听见澎湃的叫好声的幻觉,表现出人们对戏曲复兴的美好愿望,为作品增添了亮色。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马兰花》)
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
2)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9、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3全国卷《古渡头》)
1)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2)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10、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卷《战争》)
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来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11、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微纪元》)
1)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2)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系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2、(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答: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13、(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答: 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14、(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15、(2021·浙江卷)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答: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