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平台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专家组,出台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意见。学校要按照《指导意见》建立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建立校长责任制和生涯规划教育专人专责制,形成一套从上到下的、完善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制。学校可以建立生涯规划教育网站,丰富生涯规划教育案例和创新创业实践案例,更新高校专业、职业变化信息,设立专家咨询问题栏目,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队伍是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保障,基层教育部门需要牵头组织各学校的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心理教师等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化的生涯规划教育培训,逐步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由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中心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书,由班主任负责,科任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完成。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成长规划书均包含“自我认知、学业规划、升学规划、职业认知、职业规划”五个方面。但是由于各阶段发展目标不同,侧重点应各有不同。手册附录可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关词语、优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范例等。《指导意见》指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科渗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是深入开展生涯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
课程设置的总目标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涯规划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及其对应的专业,逐步树立主动规划、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高中各个年级要分目标引领,明确具体课时要求,每周至少增设2个课时的教学实践,教学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创建“教、学、做”为一体的整体化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的许多知识都是未来行业知识的基础,其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已经具备了职业规划的指导内容,比如物理、化学等学科实践应用性很强的教学设计,英语、语文等人文学科基本职业意识渗透的教学设计及数学、地理等学科实用价值及探索方法的教学设计,都可以成为通过学科渗透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组织建立学科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团队,将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与学生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的特点、与之相关的大学专业特性、相对应的职业特点等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学科学习的实际意义和职业价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学科能力倾向、发展潜力进行学业规划。此外,科任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便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业信息、专业特征,帮助学生认识理想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完成“自我认识—学业生涯—专业选择—职业生涯”的生涯规划过程。
学校可以与社会实践基地、校友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面向高中生的职业体验基地,组织学生体验行业现状、职业环境,直接感受一线工作状态,直观了解职业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生涯规划基地进行志愿者、兼职工作等。为学生建立职业倾向、培养职业兴趣、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依据。学校可以通过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校友资源、网络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料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与专题讲座。如充分利用社团、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平台让学生自己策划相关活动,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主观能动性。
《指导意见》指出,“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建立在“家校全员参与”原则、“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理念上的工程。
一是聘请相关专业教育专家进行指导。
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理论建构和更新,在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还有各所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个性问题。聘请相关教育专家作为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指导教师,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规律,不断更新适合中国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途径,开发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真正服务于学生创新型发展和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是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生涯教育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通过家长会、建立家长联合责任制等形式来实现家校联合,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考虑到家长间的差异,很多碰到困惑的家长需要学校指导,需要了解如何获得资源和帮助。所以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规划以及终身发展能力的提升。
采用大数据分析和测评工具
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技术支持
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对学校的生涯规划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全面准确地把握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规律,进一步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有效指导。
一是利用大数据帮助学生建立客观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自我认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能力倾向、性格特征、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自我了解,客观良好的自我认知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关键信息。职业认知包括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认知,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可以利用专业量表对学生的基本特征进行测评,建立大数据库,为学生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倾向获得有力的数据支持,为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学校通过测评工具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兴趣偏好、职业倾向等内容进行测试,科学地利用测评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档案。学校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档案管理和追踪,以大数据为基础,帮助学生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设计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为个体选择提供依据。
生涯规划教育始终在路上,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健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机制。此外,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特色发展可以做到融合互通、互促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仅使特色发展更有内涵和生命力,也使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成效。学校可以尝试有效途径、结合办校特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推动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化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