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学减负,为“减负”正名

2019-03-19 16:22:37    点击:6634

 


精彩导读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是越减负担越重,而且给学生增负的主力军已经不是学校了,更有社会培训机构和家庭,甚至无可奈何的学生自己。



01


“减负”绝对不是新名词。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入职不久,就强调减负。那时长郡中学的力度很大,除了坚决不允许周末补课(记忆中周末我的加班工作主要是走家访,有一个周六,我租了个摩托车跑了一天,走了十个学生家里,很有成就感),最主要的是严控家庭作业。每天每个班都要把家庭作业公布在教室门口,写清楚每个学科的时间供学校检查。直到今天,长郡依然坚持“补课不如自主自习”的理念和做法,一直走在“减负”的道路上。

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是越减负担越重,而且给学生增负的主力军已经不是学校了,更有社会培训机构和家庭,甚至无可奈何的学生自己。

这里面当然有积极的因素。家庭社会全方位对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视和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对自我发展和前途命运思考忧患的年龄提前也是前所未有的;“读书无用论”在当今中国没有市场的状况是前所未有的;正视竞争,学子们积极投身竞争的意识之强烈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这些积极因素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步输步步输”等言论结合,催生了普遍的教育焦虑和潜意识里的“增负有理”,在“剧场效应”的发酵之下,“增负”之势便不可挡。种种现象,不必赘述。

岂止学生健康成长受损,大部分深陷其中的家长和老师们,也是不堪重负,都在心里呼吁:谁来停止这场不敢喘歇一口气的狂奔?

令大家费解的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减负”的呼吁一直是“风多响易沉”之命运,没有人听,甚至嗤之以鼻,家长们第一个就反对。为什么呢?原因很多,方方面面。在这里我想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减负”本身的认识不正确。简单粗暴地顾名思义,觉得“减负”就是“少搞学习多玩”,自然觉得这简直就是“违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就是“要我家孩子放弃前途之搏”。怎么会去响应并实施呢?

似乎陷入了“增负不堪其苦,减负更觉不靠谱”的两难......


02


很有必要为减负正正名了。请大家科学地认识“减负”。

首先,它恰是现实需求。“增”与“减”都是中性词,本身不存在褒贬,是现实状况赋予这两个词或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回想七零后读书时代,这两个词都没被社会提起过,因为不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该给孩子增负”的呼吁也没被提起,因为也不需要。如今“减负”成热词,不仅是社会在议论,更有教育部等重要文件的规定,说明已经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需求。也正因为在家庭社会全方位对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视和关注前所未有的背景下还来呼吁“减负”,可见如今负荷之重,学生成长负荷之不科学,继续“增负”“狂奔”后果之严重!

其次,减去的是“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不是简单的“少搞学习多玩”。这里至少包含两个认识。

第一,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升学竞争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老师家长们普遍认为:

尽管学霸只是少数,但你怎么就觉得这个孩子成不了学霸呢?

一类学霸不成,二类三类总可以吧?

咱家孩子学文化没天赋,总得学点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等来与学霸一争天下吧!

.....

这些认识都有道理,但谁告诉你“目标学霸=时间投入+任务超载+拼命补课+赶超进度+疯狂刷题+......”?

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大部分孩子在按这样的公式运作,但是有少量学习天赋和意志天赋都很强的“暂时成功”,大部分成为了这“泱泱大军”里的陪练:不仅没成为学霸,反而兴趣缺失,信心受损,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而那少部分我之所以称之为“暂时成功”,因为“如此学霸不等于明日学霸”,更因为“如此学霸不等于明日人才”。

真正的学霸,必须有可持续学习力!真正的人才,必须有可持续学习力+潜在创造力!就拿“可持续学习力”来说吧,简而言之,就是“持续的自我学习的兴趣、习惯、能力以及独立的抗干扰力”。学习的目标,不能仅是当前竞争优势占位,更应该是学会学习,形成强大的“可持续学习力”。否则,今日之学霸们都拼够了时间耗损和超负荷运转,当学习的挑战越来越智慧高端,他们的潜力呢?当成长的烦恼诱惑不可回避地到来,学习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的抗挫折抗干扰能力呢?当然,这少数的“暂时成功”者里面又有少数“最终成功”(说实话,我们也就只看到了进大学这里打止,很少有人去追踪以后),盲目膜拜这少数之少数的“升大学成功”者的表面路径(比如之前的目标学霸公式)不去深究里面的不同,更不去想更多大部分孩子合适的学习成功路径,正是弊病根深之所在!

“可持续学习力”绝不可能在盲目增负,外陪刷题中获得。很显然,孩子得有自己的空间,有些学习的慢节奏甚至误区反省都是可持续学习力形成的必要经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减负”不是要学生不去努力做学霸,而是要学生做“真正的学霸”、“可持续发展的学霸”。

第二个,成长必须是全方位的,竞争实力值=综合实力值,而不是纯粹的学习实力值,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里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除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以外,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责任感、艺术审美修养、社会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人的完整的重要要素。

怎么获得?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成长的磨砺和自我教育如何完成?没有平台没有机会,生命从何处汲取养料?现实的状态是,学习越来越占据孩子们休息之外的几乎全部时间,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娱乐锻炼和社会实践,都是任务式“囫囵吞枣”,更别谈深刻的人生体验了。

什么是班会?我们已经一期没开过班会了,不是默写就是检测。

我今天生日想邀几个同学一起看电影,没有一个有时间,全部要上课外培训!

什么?每天回家完成一小时体育锻炼?昨晚作业我只想尽早睡觉!

整个寒假找不到一天可以带同学们一起搞个班级活动,全部塞满了各种培训!

......

这些声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那些我们大人们经历过的,成为读书时代美好记忆的,对今天我们的人格心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事情,对如今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奢侈!这样的成长,会失去什么?失去的这些,到底重不重要?减负,多出的时间绝不是简单的给孩子们玩,是给生命以更全面健康的滋养,给成长以更完整的空间!


03


再次,减负的“减”,不等于“2-1=1”的“减”。单独生硬地砍掉什么,不是科学的减负。

第一,这个“减”,是基于更高效的减,是更关注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减。比如某位老师,他要求班级在原有的总作业量上砍掉一个小时的量,却增加至少半个小时的当日知识总结回顾作业,学生的成绩明显提升,也培养了“可持续学习力”。比如把老师课堂补课减掉,换成学生自主报名自习,老师负责答疑,效果却比补课好很多。《减负30条》里要求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就是对减负高效提出了要求。而在这高效的背后,更体现了教育者在引导孩子“学会学习”上的智慧和责任。

第二,这个“减”,是因材施教的减。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过重的负担承包了孩子们的时间,让孩子们的个性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老师和家长都还没机会发现“孩子的材”,孩子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就被疯狂的任务淹没了。要实施好这个“减负”,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要做好研究孩子的工作,“因材而减”。《减负30条》里提出要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或音体美劳活动。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

第三,这个“减”,是为了唤醒学生内驱力,变“要我”为“我要”的减。呼吁减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负”的反抗越来越明显。比较激烈的,有的用厌学抑郁甚至自杀来表达反抗,有的用沉迷电游逃避现实来表达反抗,甚至有考入清华北大的“成功学霸”,一进大学就完全不搞学习,沉迷手机游戏,直至被勒令退学。

但另一个方面,我们又确实看到有些学生一头扎进图书馆实验室废寝忘食而乐此不疲,有些学生作业之余自己给自己定自学计划、锻炼计划、艺术修养计划(我的一个学生把课堂作业之外的时间全用来画画,每天写漫画日记,厚厚的几本,高考后出国读经济学,回国却是办个人画展).....这些是不是负?要不要减?当然不是。从心理学上说,让人产生心理抵触、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压力和重担才会成为“负”,学生主动选择的任务,恰是生命的自我修炼和自我成长。我们现在减掉过重负荷,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引导和激励孩子自我发现成长需求,自我规划成长历练上。换个角度,积极愉悦地自己加任务,背负的不是“负荷”,而是满满的激情和成就感!

最后我想说,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切不可在“给孩子们增负我们也很累,但没办法”中收获责任崇高感,好像如此做了就是尽职尽责了,如果孩子还不行,那是他自己的问题。错了!真正要科学减负,远比之前培养孩子的那种“目标学霸”模式,对我们教育者,对我们的家长,提出更高的智慧要求和“用心”的要求。有一种懒惰,叫用时用力,不用心用脑!愿每一个教育责任人,都更冷静,更用心,更多研究和思考,更用智慧而不是体力!如此科学减负才能真正实施,才能还教育本源的规律,还孩子们健康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