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高考】志愿填报重要概念

2018-06-14 23:46:44    点击:9287

招生章程的含义

  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一般包含以下内容:总则、学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习形式、招生组织机构、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录取规则、附则,联系电话、网址等。其中的录取规则对考生来说特别关键,其中列出了录取原则、限制条件或优惠条件。譬如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志愿级差和专业级差、对加分优惠政策的执行,对单科成绩的要求,男女生比例,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奖贷条件等,对考生是否填报该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将招生章程公示,学校在招生录取中以已定的录取规则为依据,不能另加附带条件。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免造成无谓的失误。


什么叫录取批次?


     录取批次的含义 由于在各省(区市)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于是将不同层次的院校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

  录取批次大致分为:

  提前批录取院校:含军队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空军招飞、民航招飞院校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

  本科第一批: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专业)。

  本科第二批: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高校。

  本科第三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联办校。

  专科第一批:为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专科)和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专科第二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普通高校联办校、成人高校和电大的普通高职(专科)。

  2018年各地高考录取批次设置如下

  分段录取:浙江

  本科批、专科批次:山东、上海、辽宁、广东、天津(A段、B段)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批次:北京、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内蒙古、安徽、江苏、云南、海南(本科A批、B批)、新疆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批次: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吉林、湖南、黑龙江

  备注:本次统计只包含普通类文理科录取批次,提前批、艺术、体育等其他类录取批次未统计,如教育考试院公布最新政策,请以新政策为准。



识别各类高考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分数线即是通过考试选拔一些合格者进一步进修或升学,而制定的被选拔的底限分数。录取分数线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

  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数划定,多数是计划数的1.1~1.2倍,全省考生按考分的高低排下来,排到该人数时的分数,就是当年该省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达到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例:某省2003年理科计划招生人数为34780人,根据全省考生的高考成绩排队,如按1∶1比例划定的话,则从高分到低分排到第38258名,最后一位的高考分数为359分,则359就是该省理科最低分数线,也就是我们在报上见到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提档分数线

  在同批录取的院校中,由于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均衡,按照各院校招生计划、调档比例和考生成绩,各校的最低提档分数并不一样,这就自然地形成了院校的提档分数线。他们的共同特点一般是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而其不同特点是部分院校由于生源充足,其提档分数线高于同批控制分数线,有的院校由于生源不足,提档分数线就只好定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还有部分院校(专业)提档分数线低于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因此,有的考生高考成绩虽然上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院校的提档分数线,电子档案不能投放,因而参加不了该校的录取,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生源不足,而低于某批控制分数线却被录取,就是由于降分的缘故。

  调档分数线

  投档线只是高校将你的档案提走的最低分数线。一般按120%提档,是为了避免因各种情况录不满留出的选择的余地。而录取分数线是正式被该校录取的最后一名的分数,所以过提档线并不一定被录取,只是很有可能而已。一般录取分数线会高于投档线,如果你的高考分数正好和某校的投档线一样,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被该校录取。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高多少分的话还是要看学校的录取人数和分数来定的,这个是没什么规律的。

  院校调档线是各高校录取考生时对某地报考该校的考生在文化成绩方面的最低要求。院校调档线是在该批院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当年考生报考本校志愿情况、分数情况和本校在该地招生计划数确定的,每年都会不同。

  最低高考分数线

  录取最低分数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划定,由于条件各异,分数线的分差可能很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超过100分。如2004年山东省最低分数线理科为374分,同年青海省最低分数线理科是240分,相差140多分。

  无论差距多大,但是各地确定分数线的办法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依据人数来划定。一般按略多于计划数划定,多数是计划数的1.1~1.2倍,全省考生按考分的高低排下来,排到该人数时的分数,就是当年该省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达到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

  高考投档分数线

  院校投档分数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或提档线。

  各地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招投总分(含政策照顾分,下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而投档高校的最低一位考生的成绩,就是该校的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录控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录控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最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是否达到了调档线。

  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指省级招生部门根据当地全体考生当年高考成绩水平和国家下达的招生生源计划,相应确定的一个录取新生的最低成绩(总分)标准。只有高考总分(艺术、体育考生含专业成绩)达到或超过这一分数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资格被招生高校调阅并选择录取。

  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是分专业类、分批次确定的。专业类一般分为文史、理工,以及音乐(文、理)、美术(文、理)、体育(文、理)等等,每一专业类又各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等等。文史、理工各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只对文化总分作出规定,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则同时针对文化与专业两方面的总分作出规定。


院校级差的含义

  如果第一志愿招不满,对第二志愿填报本校的考生,有的高校会规定一个分数限制(具体分值会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如考生王以650分的成绩第一志愿投档到甲大学,但落榜。假设王将乙大学填为二志愿,而该校规定级差为高于本校一志愿录取最低分(或平均分)50分,王的考分减去50分后高于前述的最低分(或平均分),则王的档案才可被投入乙大学。此50分的分值就是乙大学针对二志愿考生的院校级差。但应注意,若将此类高校填做二志愿,你还得留心该校近年是否一志愿满额,如是,则要慎填,否则考分再高也无意义。

  院校级差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在一志愿生源充足的情况下也接收一些(因一志愿报考他校落榜)二志愿填了本校的高分考生,其级差分值和接收比例也会先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院校梯度

  高考志愿分为3-4批,考生在志愿表上需要填写的所有学校往往在20个以上。

  所谓院校之间的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院校中,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就称"院校梯度"。这个差距是由学校的办学实力、知名度、招生计划数、学校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例如,同是"211"或"985"工程的院校,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在各地的录取分都要比其他院校高,它们和其他院校之间的分数差异可以说就是一种院校梯度的体现。

  院校梯度往往没有客观的标准,根据各省志愿个数设置及考生高考分数与批次线的差值不同,具体的梯度设置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志愿梯度掌握不好,就会浪费宝贵的录取机会。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在设置院校梯度时一定要仔细思量。一般来讲,平行志愿同一批次的各志愿不宜把办学实力、知名度、热门程度相当,且同处一地的学校填报在一起,各志愿间填报的院校要拉开梯度。

志愿梯度

  所谓志愿梯度就是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从高到底的去填报要报考的学校,这样就可以使志愿学校有一个层次性,这样入取率更高一些。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在确定好A志愿之后,应当合理搭配B、C志愿,拉开档次,留有余地。平行志愿对院校来讲是平行的,但对考生本人来说是有严格顺序的,投档检索时还是按考生填报的先后顺序投档。

  比如A校去年平均录取分数500,B校505,C校475。A、B之间相差太近,没有梯度。A、C之间就有梯度了。

  在填报A、B、C志愿时,一种办法是直接参考院校历年录取分来安排梯度,如A院校-录取分数线600,B院校-录取分数线585,C院校-录取分数线570;或者按照人们的普遍认知来拉开院校档次,比如说620分的考生可以依次报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几个学校之间拉开几十分的差距,录取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征求志愿

  征求志愿(也叫征集志愿)是指对于某录取批次第一轮录取结束后,未完成招收计划的院校,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院校招生缺额计划,考生再根据缺额计划在当地招生办填报“征求志愿”,这样使得第一次录取时落选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报志愿的机会。

  院校的缺额计划当地教育相关部门会在正常批次招生结束后及时公布的,填报方法和当地原来填报志愿方式一样,比如平行志愿的就还是平行志愿。征求志愿在填报过后会通报征求平行志愿投档线,需要注意的是其分数较之前的平行志愿会有所变动,热门地区院校的分数可能比原先增高许多。

  ►征集院校
  各批次征集志愿仍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所公布的院校计划缺额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院校在正式投档时生源不足导致缺额;

  第二类是院校投档时生源充足,但部分考生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等原因而退档形成的缺额;

  第三类是院校生源足额,但后期在该省追加了招生计划。


  对于第一类缺额计划,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将没有最低分数和位次的限制,达到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尚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缺额计划,为避免产生分数夹层,确保录取公平,只允许不低于正式投档时该院校最低分数及位次的考生填报。不符合要求的考生在填报时,系统将会提示:“您未达到填报该院校的最低位次”。


  ►对象
  1、参与征求志愿的院校为相应批次计划未完成或追加计划的高等院校。

  2、参与征求志愿的考生为达到相应批次控制线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和相应批次线下20分以内的学生。


  ►注意
  1、对于不同省份,征求志愿的设置和要求等会有不同,具体报征求志愿时还应认真研读各自省市官网上发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2、考生填报志愿无非是选择院校和专业。根据自己分数大致圈定了几所目标高校后,一定要理清高校各个专业的录取规则,不然仍可能因志愿无效而落榜。

  3、填报学校可参考之前平行志愿的最低投档线,所填高校最低投档线分数会有所改动,在填报结束后一天,会公布征求平行志愿投档分,分数一般较之前是增高的。


  ►与补录的区别
  征求志愿,是在招生过程中,原报考这个志愿的人数不够,只能通过再征集志愿,才能录取到计划招生的人数。而补录是在开学后,录取的学生放弃这个学校,在校生人数没有达到招生计划,再补充录取学生就叫补录。其实在志愿录取期间,补录志愿与征求志愿的概念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一般在录取结束新生开学时期的的补录,不再使用“征求志愿”的说法。


服从调剂

  服从调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服从院校调剂,一是服从专业调剂。

  “院校调剂”,是当你的分数达到了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而你所填的各个志愿学校都未录取你时,如果填了服从院校调剂,即可能被调剂到该批次其他院校。但这种概率是很低的,一般院校是不会录取没有填报本校志愿的考生。

  “专业调剂”,是指当你超过某院校的投档线,但没有达到被你所报的专业录取线,同时该校还有专业未录满可以录取你,如果你服从专业调剂便会被该专业录取;如果你不服从调剂该校只能做退档处理。所以,“服从专业调剂”不会影响你本来可录取的专业,只在当你有高考分达不到你所填报的专业时才有效。

  被调剂的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招生计划数比较多的专业,另一类是招生计划数比较少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心理作用形成的。如果某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多,考生会从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自我感觉可能这个专业不好。而招生计划数量小了,考生又害怕自己录取不了,不敢填报。事实上,院校招生计划数量多的专业相对来说都是各行各业急需的,而计数少的专业本来需要的就少,尤其是分到外省的招生计划数量就更少了。因而,不能仅仅从专业数量上判断“优劣”。

  平行志愿中慎重选报“服从调剂”。目前不少省市实行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虽然缩小了提档比例,从原来的120%降到115%-105%,但还会有15%到5%的考生遭遇进档后因不服专业调剂而被退档的风险。平行志愿录取中,考生之间的分数常常更为接近,特别是名牌院校或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中,显得尤其突出,高校在录取专业时就很难满足所有考生的意愿,考生要想不被退档,只能依靠服从调剂录取。此外,由于平行志愿采取的是“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的方式,如果学生不服从调剂,一旦投档未被录取而被退档,就只能参加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志愿填报了,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慎重考虑。

模拟投档线

  大平行志愿模式下,为保证院校有一个准确的调档比例,使正式投档有的方矢,在第一次集中批量投档之前,很多省份(比如陕西省)会先试投2-3次。

  第一次试投会固定一个比例向各招生院校提供学生档案,院校阅览档案后根据考生情况和可以使用的全国机动计划提出自己的调档比例,然后再进行1-2次试投后,最终确定各院校投档比例,并正式投档。

  每次模拟投档都会形成一个模拟投档线,其中,第一次模拟投档线最有意义,因为很多省份在这个时候(2015年为全国)完成自主招生录取,很多院校就在这个线的基础上形成自主招生的优惠幅度。

  模拟投档一般只提供考生分数、填报专业、体检记录等信息,但不会有考生身份信息。

专业清

  专业清”即“专业志愿优先”。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考生按所报第一专业分类,在各专业中按成绩由高到低排队,超过专业计划数的考生过滤出来。第一志愿专业处理完后,将所有未定专业的考生按其第二志愿专业分类,并将第二志愿专业考生在各专业中按基准成绩排队,将超过计划数的考生过滤出来。(注意,只有第一专业未录满的专业,才参加第二专业的录取)以此类推,直至处理完所有专业。最后,将服从专业调剂且还未确定专业的考生按成绩由高到低调剂到有缺额的专业中。如果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都不能录取,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会被退档。

  在这种方式下,如果某一专业报考人数较多,在第一专业志愿录取时就录满计划,那么就不考虑将该专业填在其他专业志愿的考生。因此,如果考生报考的院校实行这种方式,那么第一专业就特别重要,一定要选择比较有把握且自己喜欢的专业。第二专业的重要性次之,其他专业类推。各专业之间要拉开合理的梯度。

  由于“专业清”是按“专业志愿优先”规则分配专业,因此会有第一志愿未选报恰当的相对高分考生被退档。

  举例来说,假设你高考650分,在本省报考的考生中排第二,假设你报考某所院校的第一志愿是金融学、第二志愿是保险学、第三志愿是市场营销,并且假设此院校上述专业在所在省份的招生计划均为1。

  假设本省报考分数第一的考生是651分,其专业第一志愿也报考该所院校的金融学,你的第一志愿就落空了。

  再假设本省另外两个630分、625分的考生,其第一志愿分别报考同一所院校的保险学、市场营销。按照的录取原则,这两个630分和625分的考生,分别被你填报的第二、第三志愿的专业录取了,这样你前三个专业志愿都无法实现。

  因此,考生填报院校志愿时应研读录取规则(院校当年招生章程中有相关规定),有疑惑的地方向招生院校资讯,避免盲目填报带来的不利影响。

专业级差

  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这种方式下所有考生按成绩排队,所有专业同时录取。首先,对队列中第一名考生考察其第一专业志愿。如其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该考生录取到该专业,完成对该考生的处理并取队列中下一名考生;如其第一志愿专业已经满额,则将该考生考分减去预先设置的相应级差并将其插入考生队列的相应位置,完成对该考生的处理并取队列中下一名考生。以此类推,直至考生专业志愿均已处理完。如果这时仍有考生没有安排专业,则视其是否服从调剂,将其调剂到还有计划余额的专业中去;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则该考生被退档。

  可以看出,专业级差的方式既考虑了考生的成绩,又考虑了考生的专业志愿。在这种方式下,所有专业同时录取,将一专业志愿的和二专业志愿(一专业落选者)达到分数级差者同时排序录取。

  例如,某校对第一、二专业的专业级差规定为3分,某考生580分第一专业落选,第二专业为心理学专业,计算机程序设定将其成绩减去3分相当于577分排序在一志愿报心理学某考生(例如,某位分数为578分的考生)之后等待录取。在这种方式下,相对高分考生选报第一专业时可稍稍冒险,设置专业之间的梯度时要注意专业级差分;相对低分的考生则要根据规则,在第一专业(及前几个专业)填报较为稳妥的专业,同时设置专业之间的梯度时也要注意专业级差分。

分数清

  “分数清”是指考生专业安排时候采取分数优先的规则。前提条件是进档考生。学校招生录取人员将进档考生按考分高低分文理等大类分别排队,然后依次逐个安排专业,先看进档考生的第一专业,如果符合要求、该专业又未录满的话,则将其安排在他的第一专业。

  “分数清”实际上是院校的专业录取采取类似于高校投档时的平行志愿方式。所有考生按成绩排队,所有专业同时录取。这种方式,总是照顾考生队列中排在第一名的考生,第一名考生未安排专业前不考虑第二名考生。因此,对第一名考生,看其第一志愿专业,如其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其安排在该专业,如已满额,则看其下一个志愿,直至处理完该考生的所有志愿,再视其是否服从调剂。

  在分数优先方式下,保护的是高分考生利益,被退档的总是低分考生。在这种方式下,考生可以采取“第一专业冲一冲,第二专业保一保,第三专业稳一稳,还有机会垫一垫”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名考生来说,在专业录取时,会按照第一专业、第二专业、第三专业……的顺序来进行,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把录取分数低的专业报在前面,分数高的专业报在后面,即使成绩达到了高分专业的录取分数,但也非常可能被报在前面的低分专业录取。

拟录取

  “拟录取”是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录取名单在经省级招办确认录取前招生院校进行的最后一个工作步骤,是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招生录取工作中的一个必经工作环节。

  在单独招生、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中,招生院校按照程序组织相关测试、资格审核、公示等,并按照招生计划对合格考生进行“拟录取”,随后将“拟录取”名单提交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审核确认、登记备案、办理正式录取手续。经过这些法定程序后,高校的“拟录取”名单就成为“正式录取”名单。

预录取

  网上公布考生信息中表示“考生状态”的“预录取”表明院校经过审核后已经准备录取该生,且已将这一信息提交省招办,等待省招办进行审核。

  如果你的分线达到投档线,就会显示预录取。专业不服从调剂,有可能会被退档。高考预录取的含义是,考生的档案资料已经进入准备录取考生的学校,不能再流动。学校的审查已经通过,预备录取考生。考生在高考后填写的志愿进入校方之后,校方便判断是否录取,若不录取则显示为退档状态,录取则显示为预录取,也就是高考预录取的意思。此时档案已在该所学校,并且该批档案流动过程已经结束。 然后会把所有预录取名单给招办审核盖章。 预录取和录取之间的差距,是官方的批准确认。

  很多人说预录取却没显示专业,因为专业没有划分好。如果划分好,便会显示出来。预录取基本已经确定会录取,虽然招办要调取档案,审查,只要档案不出问题,那就确定录取了。

志愿级差

  志愿级差是指在顺序志愿中,录取非第一志愿院校考生时的分数差额。某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对于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和第二志愿报考该校的录取分数线不一样,第二志愿报考的,分数线要高于第一志愿的,这个高出的部分,就是志愿级差分。有些学校的志愿级差分差的很多,第二志愿的分数线要比第一志愿高出20--70分不等。

  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3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58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10分,这个30分的分数值就叫志愿级差。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而且规定了志愿级差的院校,省招办按投档比例投完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再按院校提出的志愿级差将第二志愿且分数在级差之上的考生档案投放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录取。

  志愿之间的级差并非是硬性规定,而是在高校录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录取时,各所学校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志愿填报该校的考生依次录取。考生在每批志愿中,填好第一志愿尤其重要。因为在投档中,热门学校一般在第一志愿的投档已完成了招生计划,不可能再招收第二及以后志愿的考生。若考生在某批次的第一志愿选择的学校偏离本人实际,而后续志愿也报得不合理,则在该批落选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是次热门的学校,在第一志愿投档时也很有可能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招生计划,仅剩下小部分用于后续志愿的投档,由于在第二、第三志愿上招收的人数少,就会抬高在这些志愿上招生的“分数线”。也就是说,一所比较热门的学校如果在第一志愿上录不满,在第二志愿上录取到的最低分,往往比录取的第一志愿生的最低分要高。

投档

  投档是录取的第一步,即把符合该院校招生分数条件的考生的电子档案投递到该院校。

  各地招办根据考生分数、志愿填报情况和各大学在该地的有效招生计划调档比例,把考生档案投放给招生学校。

  在每一批次投档前,录取管理组会同信息技术组写出投档模板书面报告,报分管领导审核并经院长审定后,信息技术组负责设定计算机投档条件模板。投档模板设置应选派两名以上熟悉招生业务且参加数据准备工作的人员承担,并分别负责录入和复核,设置完后由信息技术组负责人检查,签字确认,然后方可开始本批次投档。

  志愿投档和非志愿投档严格按照事先审批的投档模板由计算机自动投档。不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考生一律不得投档。

退档

  高考录取过程中,每个批次投档录取结束后,考生虽然达到大学的投档线,但院校由于招生专业,人数计划已满,或者因为考生分数偏低,这类考生的志愿档案将会被投档的大学退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退档”。

  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内,由学校具体确定调档比例,考生是否录取及所录专业由学校决定,被退档的考生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征集志愿和后续批次的录取。

  高校不会无缘无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录取低分考生。一般高分考生被退档,有三种情况:

  一是考生的分数虽然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专业分数线且又不服从调剂;

  二是虽然总分较高但相关科目较差;

  三是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

  如果考生被不合理地退档,应及时与有关高校联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考生申请退档,考生放弃本年度的所有录取。

提档比例

  提档比例主要指在考试(特指高考)录取时候提取档案人数占录取人数的比例。提档比例一般大于1。

  如果某高校某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是100人,而实际调阅的档案数为120人,可以说该校该专业提档比例为1:1.2

  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的比值,一般控制在120%以内。提档率在不超过1:1.2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确定,并在招生章程中详细说明。提档率对于志愿填报具有重大参考意义。例如,有的学校把退档率定位1:1.03,这就意味着这样的院校以少退或不退为原则,考生一旦被投档,退档的概率非常小。

  通常情况下来说,越好招生的院校提档比例相对越低,而不易招生的院校提档比例相对较高,以备不足额时录用。

志愿优先


  志愿优先是高校录取学生和分配专业的一种录取方法。在志愿优先的录取方法下,那个学生先被录取,那个学生后被录取,取决于学生报考的意向。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已达到录取条件,而能够录取的有好几个专业,那么将被录取到所填报的排序靠前的专业。比如,某考生按顺序填报了某校A\B\C\D四个专业,A专业没有被录取,而却达到了B\C\D专业的录取条件,这时就会被录取到B专业,因为B专业排序靠前,表示考生对B专业意向更大。

  对于已经入围的一群人来说,如果和他人的分数相同(指有效分数,因为部分学校设定了专业级差),并且都填报了某专业,那么这时就会优先录取填报专业序位靠前的学生。比如,考生A和考生B分数相同,都填报了某校的“金融”专业,B是在第一专业志愿位置填报的,而A是在第二专业志愿位置填报的,那么这时就会优先录取B,才会往下继续。

大小年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起伏较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该校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很可能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出现起伏,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造成大小年的部分原因?

  由于家长和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候,只能参照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特别是上一年在当地的分数线。根据考生普遍的报考心理,如果上一年某高校录取分数特别高,当年考生就会因为担心录取难度增大而改报其他学校,从而导致该校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反之,下一年的考生又会争相填报,抬高其录取分数线。这就形成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现象。

  招生计划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大小年现象:当招生计划发生相对去年有增加时候,考生认为人数增加,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大了。于是,报考的人数增加,形成大年。

  院校招生人数过少:对于招生计划人数过少的院校,比较容易发生波动。

  如何预测大小年?

  大小年现象并非特别明显或者规律,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考生能够正确把握大小年现象,找出规律,就可以在志愿填报中避开高峰(大年),寻找低谷(小年),增加被录取的几率。以下为第一高考网志愿填报专家给出的几点建议:

  1. 高校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需要考生结合往年录取信息,并综合学校多方情况全面判定,地理位置、学校改名、院校升级、招生计划变化等都会成为影响高校录取走势的因素。而不应该道听途说,凭感觉轻易判断,而判定时,考生也最好研究高校连续3年在当地的录取走势。

  2. 如果能够基本确定高校录取的大小年走势,那么考生就应该对大年和小年,确定不同的报考策略。遭遇高校录取大年时,应该审时度势,确定自己的报考行为:即至少利用三年以上的学校录取信息,确定学校的录取位次和分数曲线变化,避开“大年”,找准“小年”使自己能够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3. 把握大小年现象能给考生志愿填报带来意外,但它也不是确保被录取的灵丹妙药。很多时候运用大小年现象报考,不能收到两全其美的结果,只能是一种只能保证学校无法保证专业的“幸运”罢了,因为热门专业往往被高分考生占有。所以运用大小年现象报考,只能追求进入某所院校,这对特别向往某所院校的考生比较适用。

  4. 高校录取中的“大小年”情况,有时并非呈规律性变化,即上一年是“小年”的话,而下一年未必会出现“大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会出现连续两个“大年”或“小年”。此外,并非每所学校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也未必同一所高校在每个省都出现大小年现象。尤其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每年报考人数很多,录取分数也很高,录取中就不会出现大小年现象,即使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省的录取情况不同,是否出现大小年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考生必须至少研究三年高校录取情况才能有大致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