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高考选科: 6大因素定成败/4个科目由冷转热!

2019-08-25 10:32:20    点击:9629

对于新高考,很多新高一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脸懵",尤其是选择哪种科目组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未来要读什么专业、报考哪所高校,都与选科关系紧密!那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选方便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质,我们得先了解不同专业对选科组合的要求 ,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简而言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六大因素,便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1.学科基础


基础好,相当于一个好的起点。选择优势学科,其意义不言而喻。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


1.分数。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历次考试平均得分叫高,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           


2.排名。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排名也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排名不应局限于班级或学校排名,最好能够参考全市(区)乃至全省的统考排名进行判断。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其参考价值越大。


3.知识掌握程度。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知识掌握的越全面,学科基础越牢固。


建议


由于分数可能受试卷难易影响,排名可能受区域水平影响,知识掌握程度可能受主观臆断影响,以上三个方面需要综合来看,不能片面分析,才能够对学习基础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判断。


二、提升空间 


学科基础代表的是现实状况,提升空间则代表未来可能,它是学科后到高考前,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潜力。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只能通过一些特殊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模糊判断。潜力越高,其提升空间也就越大。


2.学科能力。学科能力可以进一步剖析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包括思维转化、逻辑推导、人文素养等等。如果具备该学科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易理解吸收和灵活应用,提升也会更快。


3.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方法、方式、节奏等,是学生在小学、初中这9年学习过程中逐步累积形成的。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


由于提升空间存在太多隐性因素,不能主观评判,建使用权威的测评系统进行测量,参考客观数据进行分析。


三、兴趣倾向


做感兴趣的事会让人心情愉悦,选择有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动力,极大程度地减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学、怠惰等负面因素,有时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出奇效果。


兴趣倾向虽然表现地较为直观,但有时候很难正确把握,因为会影响判断的干扰因素太多。比如一名学生喜欢物理,平时也会花更多时间在物理学习上,但这并不能表明他的兴趣倾向在物理上,很有可能是他在物理上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经常考高分或受老师表扬,才会更专注于物理。


建议


兴趣倾向的评定一定不能太过主观,或盲目听从学生自己的判断。学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等,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兴趣测评的道具、游戏、测试等,帮助自己更准确地判断兴趣倾向。


四、大学要求


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这是学生和家长必须了解的。


不同专业对于科目选择的要求不同,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考某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三门科目中任选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三门科目均须选考;还有部分专业不要求选考科目。


建议


大学要求是选科的硬性参考条件,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掌握准确信息,切实根据大学发布的要求进行选科,万不可凭经验主观臆断。比如,很多大学的心理学会要求选考物理,因为心理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数据的测量、统计和推导。如果学生和家长想要报考心理学,却未了解心理学的学科要求,很可能因此作出错误决策。此外,不同大学在相同专业上的选科要求或有差异,这一点也能忽略。        

   

五、专业选择  


新高考改革的一大要点就是强调专业重于大学,因此,唯有正确选择专业,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正确选科。专业选择对于选科的影响,除了考虑上一条的大学要求外,还要考虑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问题。           


高中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很多专业,对于高中学科知识的要求十分高,如果未掌握好相应的基础知识,那么大学学习便会很吃力,乃至挂科,甚至出现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案例。新高考推行初期,浙江、上海考生因为避免物理,也让大学教授们十分苦恼。因此,选科首先要选专业,与所选专业有密切关联的学科是首选的考虑对象。           


建议 


考虑专业与高中学科的关联,一定要依据专业的大学课程内容,不能主观臆断。此外,一个专业类的不同细分,其关联的学科会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医学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化学和生物,但其中医学技术类方向,如医学影像技术会更看重物理。       

    

六、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可以算作专业选择的衍生,是在专业衔接基础上更长远的考虑因素。现在已不像以前那样,大学毕业了才考虑就业问题,很多家长在K12阶段便开始为孩子规划职业发展,很多高中增设生涯规划机制,全国各地关于生涯规划的课程、讲座也比比皆是。职业规划是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高中生重视职业规划是很有意义的。           


建议


职业规划需要多了解职业信息,最好能提前接触职业体验,让学生对职业有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不正确或片面武断的职业认知,不仅不能实现职业规划的意义与价值,反而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总的来说,以上六大因素是一个整体,应该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凭单一因素判断决策。此外,以上分析都是立足于选科而言,实际上六大因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学科基础、提升空间、兴趣倾向也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学生和家长在选科时,要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态度,多方面了解、向专家咨询,获取专业建议,避免走弯路。




4月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这8个省份发布了新高考实施方案,即“3+1+2”模式。


目前,广东、河北、湖南、湖北、重庆、福建、辽宁、江苏8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选科要求,供参加2021年普通高考的学生选科时参考使用。


通过对各省选考科目要求的分析对比,下面根据江苏湖北、湖南和河北四省选考科目组合的相关数据,赶紧看看哪种组合更优。


(以下部分素材表格数据来源于江苏招生考试网,河北新高考微信公众号特此感谢)


什么是“3+1+2”?选考科目有哪些组合?


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3+1+2”模式和选考科目。


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理论上来说,选考科目共12种组合:



“3+1+2”模式下首选科目整体情况



在“3+1+2”的模式下,首选科目选物理或历史决定了考生未来选择专业的大方向。从江苏、湖北、湖南和河北四省的数据来看,首选物理的考生可选的专业范围要大于首选历史的考生,而接近一半的专业(类)没有明确的要求,选择物理或历史均可


哪个选考科目组合可选专业最多?哪个最少?



从表格数据来看,在首选科目确定的情况下,“化学+政治”的组合符合更多高校专业所需学科知识,而“地理+政治”的组合可选择的专业(类)最少。

对选科科目3门均有限制

有些高校对于3门选科有明确的要求,以江苏为例,天津医科大学的临床专业就要求考生必须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对于三门选考科目都有要求的专业总数并不算多,但考生在报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对于上述院校和专业意向度比较大的。


以江苏为例,重点看一下这些有限制的专业类型。

医药类、农学、园林类为主的专业要求考生必选物化生这一组合;

新闻传播学类、语言类、管理类专业要求考生必选史政地;

西藏农牧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及西藏大学的地质学专业要求必选物化地  

昆明理工大学园林专业要求必选史生化

河南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必选物政地。


想上985&211高校,哪种组合最吃香?


上文给大家分析了全国高校各选科类型的排名情况,那么985&211高校也是如此吗?哪种组合更吃香呢?先看一下数据!



表格中,排名这一列是985&211高校各选型可选专业(类)个数的排名情况,而总排名是指全国高校的排名情况。


对比这两列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首选科目确定的情况下,“化学+政治”的组合符合更多985&211高校专业所需学科知识,这点和全国高校整体的情况一致。

但是,当首选科目为历史时,“地理+政治”这一选科组合却并不是可选专业(类)最少的,反而“化学+生物”这个组合的可选范围最小。这也说明了985&211高校在偏人文类专业,对于“历史+地理+政治”这一组合认可度要比其他院校高。